n128045

标签: 蒋经国

1975年,蒋经国得知黄维被特赦的消息后,派人传话让他到台湾来,答应补发了他被俘

1975年,蒋经国得知黄维被特赦的消息后,派人传话让他到台湾来,答应补发了他被俘

1975年,蒋经国得知黄维被特赦的消息后,派人传话让他到台湾来,答应补发了他被俘27年以来的“薪水”。黄维被俘前的身份是中将兵团司令官,这可是一笔巨款。不料,以顽固著称的黄维,却断然拒绝。很多人可能不明白,这个曾经对蒋介石死心塌地的将领怎么会做出这种选择。要知道黄维在战犯管理所里呆了整整二十七年,是最后一批被释放的,就因为他一直不肯认罪妥协。甚至他老婆蔡若曙从台湾跑到大陆等他,多次劝他好好改造争取早点出来,他都拍桌子吼她,让她别再当“说客”。黄维的倔强可不是一天两天了。早在国民党军队里当54军军长的时候,他就因为发现军粮掺沙发霉的事情,直接告到了军政部。当时何应钦想找他麻烦,反而被黄维拿枪指着说“查出问题军法处置,要搞小动作别想活着出军营”,气得何应钦只能去找蒋介石告状。老蒋倒是清楚黄维的脾气,知道他性子直但很忠心,就把他调去办军校,结果他还真培养出不少国民党骨干。1948年淮海战役,黄维带着十二兵团想去救黄百韬,结果被解放军包了饺子。突围时候坦克坏了,他滚进土沟里装死,最后还是被解放军战士用枪顶着脑门才爬起来。被俘以后他还不老实,登记时谎称自己是文书,结果被同僚当场指认出来。管理人员让他写劝降信,他脖子一梗说“要杀要剐随便,让我劝降杜聿明?做梦”。到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,黄维还是那副硬骨头。别人都刮胡子表示悔过,他偏留着山羊胡说什么“这是在国军蓄的,不能给共党剃”。他老婆蔡若曙带着四个孩子从台湾绕道香港回北京等他,隔着铁窗劝他好好改造,他居然对老婆发脾气。其实1959年第一批特赦名单本来有他,就因为他这个态度被刷了下来。蔡若曙这二十七年过得可真不容易。她当过洗衣工、糊过火柴盒,一个人把四个孩子拉扯大。每次听说要特赦就满怀希望去探监,次次失望而归,后来都落下心病了,整夜睡不着觉。有回听说名单里又没丈夫,她吞了半瓶安眠药,幸亏孩子发现得早。这些事管教干部跟黄维提过,可他总以为是劝降的手段,根本不信。1968年黄维被转到抚顺管理所,居然迷上了永动机,成天画图纸算公式。所里上报到周总理那儿,总理特批给他研究资料,还拨了经费。有回黄维结核病复发,高烧四十度,管理员连夜背他去医院。那时候特效药紧缺,国家专门派人到香港买回进口链霉素。护士喂药时不小心说漏了嘴,说这是周总理特批的外汇买的药。躺在病床上,黄维想起当年在54军,胃出血疼得打滚,军医开的盘尼西林被长官截去讨好姨太太。他看着点滴瓶突然问管教:“你们吃得还没战犯好吧?”对方只是笑笑说:“国家困难嘛。”后来组织战犯去参观长春汽车厂,看着流水线上驶下的解放牌卡车,这个曾坚信“国军美械无敌”的老顽固偷偷抹了眼泪。是啊,他不得不承认新中国确实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。1975年特赦令下来时,黄维正戴着老花镜算永动机公式。听到自己名字他愣了半天,突然起身对着毛泽东像鞠躬。出狱那天,他攥着妻子枯柴似的手说:“回家给你补个搪瓷盆,当年摔坏的那个。”台湾方面很快找上门来。老部下从香港捎信,说蒋经国答应补发二十七年中将薪水,只要他肯去台湾。这可不是小数目,足够他下半辈子衣食无忧了。但黄维竟然把信撕得粉碎,让人传话回去:“告诉那边,我黄维生是大陆人,死是大陆鬼!”为什么黄维会做出这样的选择?可能他在那些年里真正看到了共产党的诚意和新中国的变化。他后来当上全国政协常委,成天往统战部跑,张罗着要给台湾老同事写信。他心里装着两岸统一的大事。1989年两岸开放探亲,黄维名列首批赴台名单,他高兴地写好了要探访的名单,还准备给老领导、老战友扫墓。可惜临行前夜心脏病突发,最终没能成行。弥留时他还念叨:“替我去台北看看老宅。”如今在八宝山公墓,这个曾经的“顽固战犯”和开国元帅们躺在同一片松柏林里。守墓人说有个台湾口音的老太太每年清明都来,总带两束花。一束放丈夫碑前,一束搁在不远处的无名碑旁。后来才知道,那是她给自己准备的。黄维从一个死硬的国民党将领转变为拥护共产党的文史专员,这段历程让人感慨。他拒绝台湾方面的高薪诱惑,选择留在大陆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,这份觉悟令人敬佩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一个人的思想可以改变,最重要的是认清历史潮流和人民利益所在。信息来源:光明网《黄维,一个将军的“改造”》网易《1975年,国民党将领黄维被特赦,出狱后拒绝留台,称:我家在大陆》搜狐《黄维被特赦后,台当局许以重金让其赴台遭其拒绝,他事后说出原因》
1975年,蒋刚咽气,比蒋经国只大12岁的宋美龄就想独揽大权,没想到,一向憨厚的

1975年,蒋刚咽气,比蒋经国只大12岁的宋美龄就想独揽大权,没想到,一向憨厚的

1975年,蒋刚咽气,比蒋经国只大12岁的宋美龄就想独揽大权,没想到,一向憨厚的蒋经国在葬礼上仅用了一句话,就逼得宋美龄连夜逃往美国...宋美龄1898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有钱人家,她是宋家最小的闺女,早年去美国读书,1917年从卫斯理女子学院毕业,拿了文学学位。回国后她在基督教女青年会教英文,还干过电影审查的活。1927年她嫁给蒋介石,那时候蒋比她大14岁,这门亲事把宋家的钱和蒋的兵绑在一起。她后来在国民党里管外交,抗日时候去美国国会演讲,拉来不少援助。1949年后到台湾,她继续跟美国人打交道,办学校管孤儿。但她在党内的根基,主要靠蒋介石撑腰。蒋经国1910年生在浙江奉化,是蒋介石和毛福梅的儿子。小时候在家乡读私塾,1920年去上海上学。1925年他跑去苏联留学,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军校待过,还加入过苏联共产党,娶了俄国媳妇。1937年回国后,蒋介石让他去江西赣州当官。他在那推行改革,管水利教农民种地。1948年在上海抓经济,查仓库抓人。1949年到台湾,他管情报和党务,1950年当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,1965年升国防部长,1972年当行政院长,推动大工程。宋美龄的势力主要靠宋孔家族和外交圈子,她在美国拉关系,帮国民党拿援助。但蒋经国不一样,他从基层干起,抓军队和情报,根扎得深。蒋介石晚年就把接班人位置给了蒋经国,让他管内政。宋美龄想争,但她的外交牌在台湾本土玩不转。蒋经国在党里清除对手,1950年代整顿国民党,宋子文和孔祥熙那些人被踢出局。她试着用美援项目拉人,但没用。1975年4月5日蒋介石死后,国民党高层忙活起来。宋美龄想抓权,她的外甥孔令侃从纽约飞回来,带了美国政要的信,在圆山饭店跟亲信商量改党章,说女性也能选总裁。她算计党内票数,觉得宋孔网能拉拢人。但蒋经国早有准备,他控制军队和保密局,党里很多人已经站队他。4月28日开中央委员会议,蒋经国提议永久保留蒋介石的总裁位,像孙中山那样,堵住别人上位路。会上孔令侃抗议,张宝树马上说主席制好。投票结果蒋经国全票当选主席。宋美龄的外交资源没法直接对抗蒋经国的军权。她还想反击,但蒋经国在葬礼上说蒋介石想和母亲合葬,这母亲指的是毛福梅,不是她。这话公开点出她在蒋家是外人地位。葬礼后她很快就收拾东西,9月飞走美国。宋美龄到纽约后住长岛别墅,说是治乳腺癌,其实躲开台湾事。每月台湾寄简报和报纸,她大多不看。1986年她回台湾参加蒋介石百年活动,办仪式见人,但没待多久。1988年蒋经国死后,她又去参加国民党会,但还是走人。1991年她带97箱东西定居纽约公寓,继续反对台独,支持国民党。2003年10月23日她在睡梦中过世,105岁,葬在芬克里夫墓园。蒋经国当主席后,1978年当总统,推动经济十大建设,用本土人。1984年连任,1987年解戒严。1988年1月13日他因糖尿病死在医院,77岁,葬慈湖。权力给李登辉,国民党继续管事。蒋介石死后那场权力争斗,其实是两种路子的碰撞。宋美龄靠外交和家族,她在美国演讲拉援助,那时候国民党需要国际帮忙。但蒋经国走基层路线,在赣南教农民,抓情报建网,台湾本土的事他更在行。宋美龄的国际牌在党内选举不顶用,蒋经国用军权和党务稳住位子。她想改党章争总裁,但国民党规则和人脉都偏向蒋经国。那句合葬话,不过是点明血脉问题,让她没法立足。宋美龄嫁蒋介石,本想势均力敌,宋家钱换蒋的枪。但蒋经国从苏联回来,就带来变数。他在日记里对西化派有看法,两人关系一直别扭。1948年宋美龄发现蒋经国在军里织网,她用美援扳局,但1953年党整顿时,宋子文孔祥熙出局。蒋介石临终说政治要刀把子,不是姻亲,这话戳中宋美龄的弱点。她建的国际声望,在蒋经国装甲部队面前,不值一提。葬礼那句话,像把刀,剜开宋美龄三十年体面。蒋经国提合葬,强调毛福梅是正牌母亲,她成外人。国民党报纸天天报蒋经国侍疾,强化他继承人形象。宋美龄的反击筹码,美国信和夫人派,在全票选举前就碎了。她飞走后,箱里还有蒋经国送的翡翠观音,像软禁也像敬意。但权力纽带断了,剩两边空别墅和没拆的报纸。宋美龄晚年看旧相册,或许懂了,她输不是选举,是时代。宋氏姐妹和孔宋家族的年代,随1949年沉没。蒋经国那种在泥里夯基的作风,更适合台湾局面。政治基因对决,她选错战场,从云端外交到本土刀把子,她的外交神话没法落地。
1986年杨振宁访台,那时,蒋经国76岁,杨振宁64岁,他妻子杜致礼59岁。陪同

1986年杨振宁访台,那时,蒋经国76岁,杨振宁64岁,他妻子杜致礼59岁。陪同

1986年杨振宁访台,那时,蒋经国76岁,杨振宁64岁,他妻子杜致礼59岁。陪同的是吴大猷,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老师,被称为“中国物理学之父”。三年后,蒋经国去世。​​​
抗美援朝时期,蒋介石在台湾家里收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,原以为蒋介石会“幸灾乐祸”

抗美援朝时期,蒋介石在台湾家里收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,原以为蒋介石会“幸灾乐祸”

抗美援朝时期,蒋介石在台湾家里收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,原以为蒋介石会“幸灾乐祸”,但是蒋介石却是在宋美龄休息以后,找到儿子蒋经国彻夜长谈。按常理,作为政治宿敌,蒋介石听到这消息本该暗自高兴,可谁知,他竟半夜支开夫人宋美龄,把儿子蒋经国叫到书房,两人一直聊到天亮。支开夫人后,蒋介石立刻反锁房门,召来了儿子蒋经国。昏黄灯光下,他第一句话竟是紧紧握住儿子的手说:“经儿,你一定要好好活着!”深夜书房里的父子对话出乎所有人意料,蒋介石没有谈论反攻大计,反而提起毛岸英:“我一直想不通,毛泽东为何把亲生儿子送上战场?如今好了,亲儿子死在战场上了。”而当蒋经国猜测毛泽东是为彰显大公无私精神时,蒋介石摇头叹息:“枪炮无眼啊!”他随即话锋直指权力传承:“我老了,身边就你一个儿子。你是我的传人,民国总统可以换人,但必须姓蒋!”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对权力延续的焦虑,甚至不忘叮嘱:“保护好你的儿子,咱们一代代传下去,不能断了香火!”所以说,此刻的蒋介石全然不像政治强人,倒像个忧心家族传承的普通老人。不过,当时台湾岛上空的空气都是紧绷的。朝鲜战争爆发后,蒋介石原本摩拳擦掌想派兵参战,连部队都准备好了,结果美国担心引发更大冲突,硬是没同意。老蒋就像个被按在替补席上的球员,只能干看着别人在场上拼杀。大陆这边呢,毛泽东把儿子送上战场,这事在国民党高层圈子里早就不是秘密。要知道当年国共对峙时,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可是被保护得严严实实,从没上过前线。两相对比,老蒋心里难免犯嘀咕:这毛泽东是真狠得下心。据后来解密的资料显示,那晚父子俩的谈话涉及三个关键点:一是对毛泽东送子上战场的评价,二是台湾在朝鲜战争中的尴尬处境,三是对两岸未来的思考。老蒋当时说了句挺耐人寻味的话:“毛润之这是把家事当国事办,我们倒把国事当家事办了。”这话听着像在批评毛泽东,细品又带着几分佩服。其实蒋介石的复杂反应不难理解。一方面,作为政治对手,他当然不希望共产党在朝鲜战场取得胜利;但作为中国人,看到志愿军把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,这种民族情绪是藏不住的。而更让他坐立不安的是,美国人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,让他对"反攻大陆"的幻想越来越没底气。那晚他跟蒋经国说得最实在的一句话是:“美国人靠不住,我们得有自己的打算。”后来历史证明,这话还真说中了——1954年美国跟台湾签的《共同防御条约》,明明白白写着没有美国同意,国民党军不能主动进攻大陆。而这场谈话过去十多年后,1965年蒋介石又通过中间人给大陆带话,提出想回浙江老家看看。毛主席的回应挺有意思:随时欢迎,来了可以当全国人大副委员长。虽然最后没成行,但这段往事像面镜子,照出了两岸关系里最微妙的部分——政治上势不两立,情感上又剪不断理还乱。就像他那天晚上对蒋经国说的:“有些仗可以打一辈子,有些事要想几辈子。”现在回头看这段历史,会发现蒋介石那晚的纠结特别有代表性。他像站在十字路口的人,一边是反共的政治立场,一边是民族大义;一边是对美国的依赖,一边是对自主的渴望。这种矛盾后来在台湾问题上反复出现,直到今天还能看到影子。但无论如何,那个冬天的深夜长谈出了一个基本共识:台湾问题终究是中国人自己的事。
抗美援朝时期,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牺牲的消息,原本以为蒋介石会“幸灾乐祸”,但

抗美援朝时期,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牺牲的消息,原本以为蒋介石会“幸灾乐祸”,但

抗美援朝时期,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牺牲的消息,原本以为蒋介石会“幸灾乐祸”,但是蒋介石并没有,反而是在宋美龄休息以后,找到儿子蒋经国彻夜长谈。抗美援朝时期,台湾的蒋介石收到志愿军牺牲的消息,外界猜测他可能会暗自窃喜,实际情况却出人意料。那天晚上,宋美龄早早休息,蒋介石把儿子蒋经国叫到书房,两人聊到天亮。话题从朝鲜战局延伸到两岸未来,蒋介石罕见地评价对手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牺牲是“可惜了”,这种反应让蒋经国都感到意外,毕竟双方在战场上是你死我活的对手。毛岸英报名参加志愿军时,连新婚妻子刘思齐都没告诉,他悄悄收拾行李,跟着部队跨过鸭绿江。实际上,他完全可以用毛主席儿子的身份留在后方,可他却坚持要像普通战士一样上前线。当时朝鲜战场形势严峻,美军飞机天天轰炸,志愿军伤亡很大,毛岸英在志愿军司令部担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,经常要处理紧急军情。1950年11月25日,美军飞机突然轰炸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大榆洞,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正在值班,没能及时撤离。等战友们找到他们时,只剩下一片焦土,彭德怀连夜给北京发电报,短短几十个字写了整整一个小时,他后来回忆说,这辈子最难写的电报就是这份。电报送到中南海时,毛主席正在批阅文件,他反复看了三遍电报,沉默地摸出火柴点烟,划了三四次才点着。工作人员回忆,主席那天抽的烟比平时多了一倍,但始终没掉一滴眼泪。直到三天后,他才对身边人说:“打仗总是要死人的,岸英只是其中一个普通战士。”这句话后来被刻在朝鲜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墓碑上。蒋介石在台湾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,特意让情报部门核实了三次,他私下对蒋经国说:“毛泽东送儿子上战场,不管立场如何,这份胆识值得佩服。”时国民党内部有人想借机做文章,蒋介石却下令不得宣传此事,历史学者后来在蒋经国日记里发现,那晚父子俩重点讨论了如何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问题。值得一提的是,毛岸英的遗物只有一只手表和一支钢笔,手表是出国前岳母张文秋送的,钢笔是斯大林送给他的礼物。刘思齐直到三年后才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,她后来去朝鲜扫墓时,在丈夫墓前埋了一抔黄土带回中国。朝鲜战争结束后,彭德怀在汇报工作时专门提到毛岸英,他说司令部本来安排毛岸英跟着第二批部队入朝,但小伙子坚决要求第一批出发。当时美军掌握制空权,志愿军白天不敢生火做饭,毛岸英经常和战士们一起吃炒面就雪水,有次炊事员想给他单独煮碗面条,被他当场拒绝。毛主席晚年会见外宾时,有外国记者问他对儿子牺牲的看法,老人家说:“他不上战场谁上战场?我的儿子不上,别人的儿子就要上。”这句话让在场不少人都红了眼眶。如今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里,保存着毛主席偷偷收藏的毛岸英衣物,这些他生前从未对人提起。蒋介石晚年对心腹透露,他最后悔的事之一就是没让蒋经国早点历练,蒋经国后来主政台湾时推行的建设计划,据说部分灵感就来自那晚父子长谈。历史有时就是这么吊诡,两岸的两位领导人,在失去至亲的痛苦中,反而展现出超越立场的政治家胸怀。
1975年清明节这一天晚上,蒋介石停止了心跳。他的医生熊丸赶紧给他打了一针强心针

1975年清明节这一天晚上,蒋介石停止了心跳。他的医生熊丸赶紧给他打了一针强心针

1975年清明节这一天晚上,蒋介石停止了心跳。他的医生熊丸赶紧给他打了一针强心针。打完针,蒋介石的心跳又恢复了。蒋介石,1887年出生在浙江奉化一个小康之家。爹蒋肇聪是盐商,妈王采玉在他6岁时成了寡妇,独自拉扯他长大。他小时候念私塾,钻研四书五经,打下国学底子。1903年,他进奉化凤麓学堂,后来又去宁波读书,接触新式教育。1906年,他跑去日本留学,先在东京清华学校学日语和军事,1907年考进保定陆军速成学堂,专攻炮兵,次年转去日本振武学校,1910年毕业。毕业后,他在日本军队干了段日子,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,他回国参加辛亥革命,组织敢死队打江南制造局。1912年,他在上海搞了刺杀光复会陶成章的事,惹了不少争议。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,他跑去日本,加入中华革命党。1920年,他在上海炒证券,跟张静江赚了百万资金,支援革命。1923年,孙中山派他去苏联考察军事,回来后当了黄埔军校校长,培养了一堆军事人才。1926年,他带兵北伐,1928年当上国民政府主席。1937年抗战爆发,他领着全国打日本,1942年成了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。1949年国共内战输了,他带着残部退到台湾,继续当中华民国总统,直到1975年去世。他这一生,功过掺半,既有抗战功劳,也有独裁争议。蒋介石的家庭生活也挺有看头。1901年,他跟毛福梅结婚,生了蒋经国。1927年,他娶了宋美龄,这位美国留学回来的太太,英语溜得飞起,帮他在国际上撑了不少场面。他俩感情不错,蒋介石日记里老提到宋美龄,写得挺深情。他爱读书,尤其是古书,《圣经》《三民主义》常翻,晚年还喜欢《唐诗选集》。到了晚年,他身体不行了,住台北士林官邸,日子过得低调。宋美龄和蒋经国常陪着他,家里书卷气挺浓。他虽然退居幕后,但对政治还是放不下来,经常写日记反思过去。1975年4月5日清明节,台北下着大雨,士林官邸里气氛压抑。88岁的蒋介石早就不行了,那晚他躺在床上,医生熊丸照例查房,突然发现他脉搏没了,呼吸也弱得几乎听不见。熊丸赶紧掏出强心针,往他胸口一扎,几分钟后,蒋介石的心跳居然又有了,微弱但稳定。这一下把大家都吓得不轻,也算短暂续了命。其实一周前,蒋介石就感觉自己时日无多,写好了遗嘱。那几天,他常捧着《圣经》《荒漠甘泉》和《唐诗选集》看,像是回顾一生。遗嘱写完当天,宋美龄和蒋经国赶到病房守着,可他状态还是越来越差。到了晚上11点半,瞳孔开始放大,心跳又弱下去。医护试着用电极刺激心脏,但没啥用。宋美龄最后决定停手,11点50分,蒋介石在官邸去世,活了88岁。蒋介石一走,台湾立刻动起来。4月6日,广播电视公布死讯,台北街头降半旗,娱乐场所全关,电视节目变黑白。4月16日,他的灵柩从士林官邸运到桃园慈湖陵寝,沿路老百姓跪拜送行,场面挺肃穆。灵柩暂放慈湖,本打算“光复大陆”后再葬南京,可这计划没实现,遗体至今还在那儿。随葬的有《圣经》《荒漠甘泉》《三民主义》和《唐诗》,挺能看出他的信仰和执念。蒋经国接了班,1978年当总统,带着台湾经济起飞,1987年还解除了戒严,开了民主化大门。蒋介石的遗产在台湾评价两极化。中正纪念堂建起来,每年清明有人去祭拜,但也有人骂他搞白色恐怖,镇压了不少人。近些年,台湾对他的纪念物和地名争来争去,说明他这人真不好定论。
1949年4月,李宗仁和蒋经国。1949年8月,马步芳和蒋经国。

1949年4月,李宗仁和蒋经国。1949年8月,马步芳和蒋经国。

1949年4月,李宗仁和蒋经国。1949年8月,马步芳和蒋经国。
1984年,克林顿以美国阿肯色州州长身份出访台湾,受到蒋经国的热烈欢迎,当时蒋克

1984年,克林顿以美国阿肯色州州长身份出访台湾,受到蒋经国的热烈欢迎,当时蒋克

1984年,克林顿以美国阿肯色州州长身份出访台湾,受到蒋经国的热烈欢迎,当时蒋克会面时,中间担任译员的是蒋经国私人秘书宋楚瑜。如今这些历史人物俱往矣,都是中国统一路上的过客,甚至可以说是绊脚石。中民族的统一和伟大复兴,还是要靠党靠人民军队和十四多亿人民群众。